我院教师参加“文学与风景”全国学术研讨会
作者:王惠娟 审核:刘立胜 时间:2016-04-26 点击数:
2016年4月22日至24日,由《外国文学》编辑部主办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承办的“文学与风景”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举行。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、《外国文学》主编金莉教授、厦门大学著名教授杨仁敬、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程巍等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盛会。我院教师刘向辉应邀参加了本次大会。
大会主要分为主旨发言和小组研讨两大部分。在主旨发言环节,共有四位专家,首先发言的是社科院程巍研究员,其题目为《“英格兰性”的建构:康德美学与“英国风景”》。在演讲中,程研究员不仅通过对英国历史的梳理,指出了英国浪漫主义的社会起源,而且用康德美学理论支撑论证了英国浪漫主义的“非人工性”自然等特征,建构了英格兰城乡之间的美学和道德等级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汪民安教授以《风景画的几个类型》为题目,通过克洛德·洛兰、特纳、康斯坦布尔、塞尚、莫奈等著名画家的经典画作,深入剖析了不同风景的异质性以及与人类的独特关系,从而以跨学科的视角阐为文学解读提供了思考。来自厦门大学的翁冰莹助理教授以《试论莫迪亚诺文学创作的“记忆场所”——以“占领时期三部曲”为线索》为题目,借助皮埃尔·诺拉的“记忆场所”理论,从记忆空间、记忆主体、记忆功能三个切入点阐释了文学创作中的“巴黎”风景。最后一个主旨发言的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的王炳钧教授,其题目为《风景感知模式的转换》。在发言中,王教授指出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对风景的感知,在历史进程中生成了不同的审美感知方式,而这些方式与不同时期的人对世界的构想、自然观以及其他话语相互作用,塑造了不同的风景感知与描述方式。
小组研讨共分为文学史中的风景、风景的审美模式、风景与自然观、风景的文化建构、风景政治等五个小组。各个分会场不仅都在有限时间内呈现出了自己的学术精髓,而且与他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,凝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。我院教师刘向辉参与了“风景的文化建构”一组讨论,并以“《喜福会》中的文学地图与风景建构”为题进行了发言,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,获益匪浅。